“干就完了!”这位华园“川妹子”拒绝精神内耗,跨界筑梦!
从人文地理城乡规划跨考到建筑技术科学
再到风景园林
从硕博连读到出国深造
探索学科交叉的化学反应
擦出思维碰撞的激烈火花
充满“干就完了”的行动力
在试错中收获成长
在摸索中坚定方向
她手执五彩人生调色盘
将美好涂抹在生活画布上
她就是——
建筑学院2021级博士研究生
钟雪
个人简介
钟雪,中共党员,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2021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城市热环境,师从赵立华教授。现于加拿大韦仕敦大学地理与环境学系进行联合培养,师从James Voogt教授。2023年度国家奖学金获得者,曾获校长奖学金,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省级科技计划项目。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一区论文七篇,以共同作者发表SCI论文四篇,申请并成功受理四项国家发明专利和一项实用新型专利。
1
抵达“风景园林”
方知春色如许
人生的选择总是面临着岔路口,但清醒的人也总能在迷茫中找到前行的方向,钟雪便是如此。本科时,钟雪选择的是人文地理与城市规划方向,确定要读研的目标后,钟雪陷入思考:是继续攻读本科专业,还是跨考?如果跨考,又该如何抉择?面对这些问题,钟雪开始冷静思考、仔细权衡。
钟雪了解到建筑技术科学赵立华教授团队的研究方向对设计基础的要求不高,而是更侧重于对建筑物理基础理论的学习,接触了相关专业课与教材后,她认为自己可以接受跨专业的学习。最终,钟雪选择了跨考建筑技术科学专业。
钟雪(右)在汇报
考研顺利上岸后,经过系统学习和导师赵立华教授的引导,钟雪对自己的专业方向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她逐渐意识到,受本科地理专业的影响,她的关注点更集中于室外,而这意味着,聚焦于城市微气候研究的风景园林学专业与她自身特点更为契合,恰好这也是赵立华教授的另一个研究方向。钟雪认为,可以运用遥感与地理相关的知识来解决风景园林学存在的一些问题,学科交叉思考往往能够产生新的灵感。她不再局囿于对风景园林领域城市微气候单一角度的研究,而是敢于跨界突破,在赵立华教授与本科王杰老师的共同指导和帮助下,致力于发挥自己跨学科的优势,参考较为成熟的遥感技术,利用无人机更好地解决风景园林领域城市微尺度热环境和人体热舒适评估的问题。幸运的是,亚热带建筑与城市科学全国重点实验室建筑节能研究中心(Beel Team)为她提供了优越的实验设备和平台,进一步为她的研究想法落实提供了可靠的支持和保障。
灯塔指引,坚定方向。博士生阶段,在赵立华教授的鼓励下,钟雪从建筑技术科学专业转向了风景园林学专业。在不断试错与大胆尝试下,钟雪逐渐找准了自己的研究定位与发展方向。
钟雪(第二排右四)和导师赵立华教授(第一排左四)以及同门合照
谈及赵立华教授,钟雪说:“赵老师是一位非常有魅力的女导师,会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空间,让学生能够自我成长、自我发挥。”赵立华教授注重因材施教,针对钟雪跨学科、跨专业的独特经历,结合她的个人优势以及风景园林学微气候领域所面临的挑战,在研究方向的选定和读博规划上给予了她专业的指导。同时,赵教授还为钟雪提供了丰富的学习与成长机会,帮助她更有效地适应多样化的学习模式。
同时,亦师亦友的合作导师任鹏教授,在她的科研过程中也提供了深远帮助。无论是实验设计还是论文撰写,任鹏教授耐心指导并身体力行地影响着她的科研能力与态度。在任鹏教授的带领下,钟雪以学生主创的身份参与申请并成功获批202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城市热环境低空遥感的像素级反演模型研究。
此外,同门同窗的陪伴和帮助,也让钟雪的科研和人生道路变得多彩和而欢乐。
“无论学术还是生活,当我遇到无法解决的难题时,富有生活智慧和哲学思想的老师和朋友们总能让我醍醐灌顶,他们既是我科研道路上的引路人,更是我成长旅途的同行者。”
2
寻至繁花深处
盛开“骄阳”之花
沉科研之心,怀青衿之志。科研之路“道阻且长”,作为科研工作者,钟雪也遇到过不少困难与挑战。尤其是作为建筑类学生,科研更是对生理与心理的双重考验。
由于专业性质,需要进行长时间的室外作业,加之广州的炎热气候,钟雪经常在高温暴晒下开展专业实验。其中,令她印象最为深的是在硕士二年级开展的“城市典型地物的发射率”实验。这是她科研路上第一个独立完成的实验,进行这个实验的气候条件必须是晴天。为了完成实验,钟雪顶着广州夏日的骄阳,扛着仪器在高温下来回奔走在多个试验点之间,连续工作时长高达9个小时。
“实验并非是把仪器简单摆好就可以了,还需要反复弯腰对仪器进行操作和调整,时间一长会感到非常疲惫,”但钟雪始终保持严谨周密、脚踏实地、笃行不辍的态度。随着实验的顺利完成,钟雪积累了丰富的科研实践经验,这给她带来了极大的成就感。
钟雪实验照片
读研期间,钟雪并没有一开始就确定读博,“我不确定自己是否适合读博,与大家一样都曾有过迷茫期,但我想去尝试一下。”
向导师表达了申请硕博连读的想法后,导师却有些许犹豫和担忧。因为当时的钟雪没有任何可视化的科研成果产出,这让她并不确定钟雪是否真的适合科研这条道路。
纵然前路充满未知,钟雪却未曾止步。她说:“比起陷入精神内耗,我更关注现在,如果想做一件事,那就努力去做即可。”
钟雪曾获得的荣誉
夙兴夜寐,问道于行。为了获取科研所需的数据,钟雪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反复测试,只为了在海量数据中筛选出最优样本。在论文写作时,为了让文章表达更加顺畅,钟雪参照了各类英文论文文献,来研究英语地道的表达方式与习惯,对论文进行逐字逐句地修改,力求完美。从论文投稿到成功录用的近四个月,钟雪陷入了“看审稿意见-改稿-提交修改稿-继续改稿”的无限循环之中,到最后,她已经记不清自己的论文究竟改过多少次。
钟雪发表过的部分论文
好在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经过无数次的修改,钟雪逐渐掌握论文写作的方法与技巧并在SCI一区论文期刊《Building and Environment》发表首篇论文,这也让导师看到了自己的科研潜力。
功不唐捐,玉汝于成。经过努力,在研二下学期,钟雪获得硕博连读资格。
3
坐看云蒸霞蔚
“钟”意从容之途
熠熠青春,扬帆起航。现在,钟雪正在以交换生的身份在加拿大韦仕敦大学深造学习,国外的经历给她带来了许多新变化和新感悟。
初到国外时,钟雪会感到不太适应,譬如国外没有午睡的习惯,并且大部分会议或者课程都会安排在中午,但通过一段时间的心态和作息调整,她慢慢适应了这里的节奏。
钟雪国外学习照片
钟雪的国外导师已经60多岁,依然坚持在科研第一线,实验也是亲力亲为。除此之外,他一直秉持着“live and learn”的生活态度,积极尝试新事物,乐于接受新观点,在教导学生上亦是如此。他非常支持钟雪参加其他学院的会议或活动来开拓视野、活跃思维,鼓励她不把自己视野局限于所学的专业。
钟雪(右一)与外导的合照
爱我所爱,追我所求;因为兴趣,所以积极尝试;因为热爱,所以始终坚持。导师对科研的热爱也让钟雪备受鼓舞,让她更加坚定自己今后的发展目标,那就是“一定要找到愿意为之奉献终身的事业”。
钟雪(左二)与朋友的合照
在“内卷”的世界里,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钟雪都呈现出一股从容感。学习时,她追求效率,但和极度自律的学霸相比,钟雪又带了点“随性”。作为思维开放灵活的“P人”,钟雪几乎不会像“J人”那般“强迫性”地制定和执行计划,凡事她只要做到“心中有数”即可。
从跨专业考研到转专业,从硕博连读到出国深造,钟雪的人生充满了选择题。然而正是这种“随性”的态度,让钟雪在面临人生的重大选择时,也能保持良好的心态。“考不上研,我就去当初中老师;不适合这个方向,那就趁早尝试新的;为学应须毕生力,攀高贵在少年时。我还年轻,人生的试错成本不高。”或许由于性格里那股“川妹子”的直率劲,钟雪坦言,自己很少担忧结果如何,而是立足当下“just do it”,干就完了。
“做好当下、敢于试错、顺其自然”。长风破浪会有时,相信钟雪的未来定能直挂云帆济沧海!
最后
一起来听听钟雪的学习建议吧
论文写作tips
钟
万事开头难,无论是实验还是论文,最难的都是第一次。新手须在大量阅读文献的前提下,挑选范文进行训练,并在此基础上突出自己的创新点。
其次,在论文修改上,一方面,需要经常请教导师或者师兄、师姐,结合他们的建议进行修改;另一方面,科研耐心不可或缺,“一篇论文从初稿到录用修改10次是十分常见的现象。”这极其考验科研人的耐心。此外,论文写作和修改都有常规的套路,需要我们反复练习、不断总结,才能掌握论文写作的规律,这也是提升科研效率的关键。
最后,在论文投稿上,论文投稿需要“努力 + 运气 + 心态”三者的共同加成,被拒稿是“兵家常事”!或许因为投稿论文与期刊重点关注的领域不符等因素被拒稿也都是有可能的。因此,写好到发表一篇论文的关键在于:一是模仿练习;二是反复修改;三是放平心态。
留学申请tips
钟
需要早做准备,大胆尝试。一方面,尽早做好准备,提前联系导师,因为国际声望较高的“学术大佬”往往非常“抢手”。
另一方面,虽然有众多潜在的“竞争对手”,但是我们也无须过于担忧,国外的导师更看重申请者所研究的方向是否能引起他们的兴趣或者是否与他们研究方向契合。因此,申请留学offer一定要积极尝试。
以梦为马 不负韶华
不啻微芒 造炬成阳
坐看云蒸霞蔚
追寻晨光明月
远方有海 有山有林
愿大家都能找到
属于自己的最美风景
华南理工大学 学生记者团
信息来源: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会 建筑学院党建基地
文:谭喻菲 欧阳媛 李毅凤
图:受访者提供
微信编辑:司小平
初审:鲍恩
二审:卢庆雷
终审:邹浩
华工原创,版权所有
若需转载,敬请联络
邮箱:hgxcb@scut.edu.cn
“分享”“点赞”“在看”,记得一键三连哦